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哪咤2 》在国际市场上为什么遭冷遇?

| 人围观 |

若翼飞迹2025-03-30 17:37:27

文|曹世潮


在新闻里看到《哪咤2》在国外巿场反应冷淡的消息时,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有种孤独感。尤其是比较了迪斯尼和日本人的动画片在全球市场的的深远影响之后,那种孤独感就更严重了。但是,看着电影海报上哪咤那双漠然的眼睛,试着理解这部电影为什么被世界拒绝,觉得答案并不复杂。

一、邪气主导的故事很难让人共鸣

故事的核心应该是某种秩序,一种能被普遍接受的人类情感逻辑。至少从文学意义上讲,所有经典作品——无论是荷马史诗还是迪士尼动画——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支点,让观众能在其上找到立足之处。但《哪咤2》显然在这方面出了问题。

哪咤是个孩子,一个背负命运的少年。然而,在这部电影里,他似乎并不是少年,而更像一个刻意雕琢的“反英雄”形象。他冷漠、偏执,缺乏少年应有的纯真与好奇,甚至不带一丝热忱。主角的能量场是阴郁的,整个电影的基调也是如此。这当然可能是创作者刻意的选择,但问题是——它并不具备感染力。

这让我想起迪士尼的米老鼠。你可以喜欢它,也可以不喜欢它,但你无法否认它拥有某种明亮的、饱含希望的特质。它天生灵活,眼神里充满机智与善意,即使遇到困难也从不沮丧。它代表了一种人们乐意接受的情感方向。相比之下,《哪咤2》似乎在努力构建一种对抗世界的情绪,却忘了讲述如何与世界和解。

而没有和解的故事,最终都会走向疏远。电影如此,人生亦如此。

二、以丑为傲的东西难以让人喜爱

“美”是个微妙的概念。它并不等同于华丽或精致,而是一种能让人内心趋于平衡的东西。一个故事可以是黑暗的,但不能是失衡的。《哪咤2》的美学似乎存在一种刻意的扭曲,人物造型怪异,表情狰狞,色调昏沉,缺乏令人愉悦的视觉韵律。

美学是否也有一种人类共识?即使不同文化的美学标准有所不同,但我们至少都能区分出什么是和谐的,什么是失衡的。西方动画,即便是讲述冲突的故事,也仍然保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感,比如《冰雪奇缘》的梦幻色调,《狮子王》的恢弘构图,《寻梦环游记》的绚烂热烈。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文化边界,并不仅仅因为它们的叙事能力,而是因为它们的画面本身就能让人心生愉悦。

而《哪咤2》似乎故意在逃避这种愉悦,仿佛害怕自己的美感会让它变得不够“个性”。这无疑是某种误解。

一个失去美感的作品,最终会成为观众的负担,而不是享受。

三、违背人间常态人们便不会接受

动画片的主要观众是谁?是儿童,是青少年,是那些仍然相信世界可以变好的年轻人。而家长,是决定他们是否能进入电影院的人。

当一部动画片缺乏善意,充满攻击性,甚至刻意以扭曲美学取悦某种晦涩的成人审美,它便失去了自己的观众。人们并不是不能接受深刻的东西——皮克斯的《头脑特工队》讲述的是情绪管理,《飞屋环游记》是一场关于失去与珍惜的讨论,《疯狂动物城》直指偏见与歧视——但它们都没有背离“正常的人类情感”的轨道。

如果哪咤不再是少年,而是一个眼神空洞的复仇者,如果故事不再是成长,而是无尽的愤怒,那各国观众最终只能选择放弃。毕竟,世界已经够复杂了,人们进入电影院,是希望能获得一些共鸣,而不是额外的疲惫。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不被需要的电影,最终都会被遗忘。电影之所以能穿越时间,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往往并不是因为它的市场策略,而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世界需要的故事。

但《哪咤2》显然不是这样的电影。它想要表达某种独特的东西,但最终只是成为了一种晦暗的存在。它缺少普世价值,缺少人们愿意接受的善意,缺少能让观众走进影院的美感。

迪士尼能把一只老鼠塑造成智慧的象征,而我们却把哪咤塑造成了一个冷酷的符号。这是文化的鸿沟,也是文明的鸿沟。我们似乎离这个良善的世界越来越远了。

真善美,甚至是天真是所有伟大的动画片的核心。而《哪咤2》,显然离这个核心,太远了。

随便看看